无相者,余友周新月之别号,江苏海门人,生于苏州,故常署“吴人无相”。第一次见到新月,还是1983年在卫知立的老宅吴殿直巷,那天他穿着深绿色的夹克,留着小分头,虽不雄武,但却浑身透着机灵的江南小生。彼时我们还无交往,只知道他在艺石斋工作,那一年,上海《书法》杂志举办“全国首届篆刻评比”,新月也榜上题名,因而对他在艺事上的修为也稍多了些了解:他刻印取法于来楚生,并游学于吴中诸贤,聪明又好学,自然获益匪浅。其后关于他的消息时有耳闻:离开了艺石斋、离开了苏州……再次见到新月,是在2007年苏州书协举办的首届书法论坛宴会上,乍见之下,惊不敢认:头发胡子杂糅在一起,难以分辨,憔悴而苍老,好似一个落魄的流浪艺人,这那还是我曾见过的走路风风火火、浑身透着灵气的那个周郎?2009年,我从新加坡回国,因书协印社的事,我们见面逐渐多了起来,见他头发也理了,一捋银髯,配上中装,人也精神了许多,还有那么点仙风道骨样子,知道他现在主攻印学史研究,尤为关注明清吴门篆刻史,2011年,更以《〈承清馆印谱〉〈学山堂印谱〉印人考辨》一文荣获西泠印社论文一等奖,我俩有幸同时加入西泠印社,按照旧时代的说法,叫做“同年”。孙慰祖先生曾私底下同我聊起新月,对他明清吴门篆刻史的研究颇多褒辞,我为他感到欣慰!在学术上突飞猛进的新月,在创作上却有点耽搁了,近年来很少刻印,偶尔所见,虽然依稀还有昔日的影子,但我总觉得不如过去的来得爽快老辣,这也可能是我的恋旧情结在作祟吧,我由衷地渴望看到他学术创作双修、花开并蒂的那一天,借用金庸的说法:这样的清竒骨格是难得的习武之材。现在创作得好的人很多,学术搞得好的也很多,但创作学术都搞得好的却少之又少,希望慢慢老去的周郎抓紧时间聊发一下少年狂,给我们再造一个奇迹,我希望并期待着……去年,当地印学界出现了一桩公案,人性百态毕露无遗:是非门前,有人不闻不问、有人胡搅蛮缠、有人做和事佬、有人退却了、有人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,唯有新月,不急不躁,有理有节,使事情最终得以妥善解决,真侠义之人也!因此,《篆刻》杂志要做他的专栏,我乐意为他写下这些,因为新月是有真性情的!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